金秋时节,大雪山乡处处生机盎然。大炉厂村的三七基地里绿意铺展,农户们忙着除草管护;勐旨村的蓝莓园中,新值果树已窜至一米高,工人正在加紧搭建果架;成片的树头菜迎着山风茁壮生长,映出农户增收的笑脸。近年来,大雪山乡依托冷凉山区气候资源,以“招小商、兴产业”为抓手,精准引进小微企业,将产业链延伸到村到户,让群众真正实现“挣钱顾家两不误”。
大炉厂村地处冷凉山区,曾受困于传统产业规模小、链条短、收益低,村民增收困难。2024年,乡政府引进云南临缅商贸有限公司,建成403亩三七种植基地。经过两年精心管护,如今三七长势喜人,丰收在望。“三七种植管理需要大量人手,有效带动了群众就近就便务工。”大炉厂村党总支副书记茶新武说道,基地不仅为村民带来三年土地流转收入24.48万元,还累计提供用工1万余人次,实现务工收入100万元。
勐旨村的蓝莓产业同样势头向好。2025年1月,大雪山乡引进上海今禧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,依托当地丰富的光热水资源,发展蓝莓种植230亩,栽种果树10万株。生产负责人普云全介绍:“这批果树长势良好,预计12月底就能挂果采摘。”蓝莓属长期经济作物,种植、日常管护、采收各阶段用工需求大,仅入驻当年就将带动务工近3万人次,成为周边村民稳定就业的“活水源泉”。
“来蓝莓基地打工,每天能挣100块,劳动相对轻松,一个月能做20多个工。”大雪山乡勐旨村村民刀贵昌笑着说,家门口的岗位让他们实现了赚钱顾家两不误。
在引导企业落地的同时,大雪山乡还积极鼓励村民立足本地资源自主发展特色种植。大炉厂村村民宋志付带头规模化试种树头菜,三年时间发展到50亩,年收入6万元。“树头菜长得快、产量高,价格好,市场还是空白,特别适合我们冷凉山区!”他说。如今全村已有40户农户跟进,总种植规模超300亩,年产值突破40万元,成功探索出一条高原特色蔬菜产业路。
乡村振兴,关键在产业。大雪山乡在发展“大招商”同时,专注于“招好商、育小商”,让小微企业扎根乡村,激活群众内生动力。一批批“家门口的务工车间”遍地开花,打破了山区群众就业难的困局,也破解了乡村产业“造血难”的课题。如今,三七、蓝莓、树头菜已成为这里乡村振兴的“新名片”,写下了“小产业”带动“大增收”的生动实践。
记者:祁学军 许瑞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