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土流失要治理,村庄环境要改善,家门口的务工机会要落实……在永德县勐板乡浑水河小流域,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群众呼声与期盼,正通过创新推行的“水土保持+以工代赈”建设模式,一步步变成惠民利民的生动现实。近年来,以浑水河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项目为载体,贯彻落实“三问三还”机制,推动生态治理与群众增收互促共赢。
听心声,聚民智——“三问于民”夯实项目建设内容根基。问需于民,摸清群众急难愁盼。2024年1月,永德县水务局通过乡镇意见征集,选定群众需求迫切的浑水河小流域开展治理前期工作,了解到当地群众最关心项目区石漠化治理、产业道路修建、村容整治等,同时希望项目能提供就近务工机会。通过扎实的“问需于民”,精准掌握群众诉求,为项目惠民实效奠定基础;问计于民,凝聚群众智慧。永德县紧盯“急难愁盼”,邀请村组干部、种植大户、村民代表参与浑水河项目论证会,共同谋划项目建设内容。结合群众意见,初步设计对石漠化较轻区域进行坡改梯,对产业道路进行扩建修缮,村庄增设雨水截排及处理设施等,以“问计于民”破解群众“急难愁盼”;问效于民,动态优化方案。通过公示栏、微信群等渠道公开初步设计方案,组织村民代表实地考察项目布局,根据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工程布局4处,优化后的措施增加封育治理、退化林修复、村庄道路硬化、保土耕作等,让项目成果切实服务人民群众,确保项目“接地气、惠民生”,造福一方。
赋民权,惠民生——“三还于民”创新以工代赈建设方式。还权于民,群众参与决策。2025年1月,永德县水务局与勐板乡相关领导深入两沟水村,精准对接群众务工需求,积极调动群众主动性、参与性和创造性,与群众群策群力,共同谋划项目以工代赈建设方案,2025年2月,获批以工代赈项目建设方案。通过“还权于民”的有力举措,成功构建起群众全程深度参与项目设计、建设、管理、运行、维护的全链条机制,真正实现了群众在项目建设中的主体地位;还利于民,拓宽增收渠道。项目采取“低技术+高用工”模式,依托勐板乡人民政府用工台账精准组织本地困难群体参与建设,实现“家门口就业”。按照以工代赈相关规定,浑水河小流域项目中央投资800万元,预计发放给当地群众的劳务报酬不低于中央资金10%的比例,实现“务工不出乡、增收能顾家”,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“还利于民”;还信于民,打造阳光工程。项目建立“县水务局统筹+乡政府组织+村委会落实”三级用人组织模式,实行务工人员名册、报酬发放“双公开”。通过项目建设,将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9.13平方公里,保护坡耕地737亩,每年蓄水量30万立方米以上,林草覆盖率达到69.51%,直接受益群众达1600户。切实改善基础设施,提升人居环境,减少人为水土流失,增加当地群众收入,以实实在在的项目成效“还信于民”,巩固群众对项目建设的信心。
强协同,固长效——多措并举护航惠民实践。强化部门协同,破解实施难题。县水务局“双线发力”,向上对接市级部门争取政策指导,横向联合发改、人社、财政、乡镇建立劳动力台账,精准匹配用工需求,及时启动项目,确保按时完成建设任务;探索长效机制,巩固治理成果。建立“以工代赈+后期管护”模式,针对封禁管护措施,制定管护协议及村规民约,聘用项目区4个村无法外出务工劳动力对项目封禁区进行为期3年的巡查管护,并使用该项目封禁治理措施费用支付管护人员劳务报酬;推行“项目+项目”融合,完善基础设施建设。政府配套建材+群众投工投劳,合力建成排污管网、入户路等设施,树立“大干大支持、小干小支持、不干不支持”的导向,最终实现“村里事、村民议、村民建、村民管”。
据悉,浑水河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项目于2025年4月下旬开工建设,目前正抓紧落实各项措施。相关负责人表示,永德县将聚焦资金保障、技能培训、质量监管、长效管护四个环节,通过“水土保持+以工代赈”建设模式,推动“生态效益+民生改善”互促共赢,打造“生态治理+群众增收”的永德示范样板,确保水土保持工程长期发挥效益,推动永德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发展。
通讯员:永德县水务局 赵金凤